武士道與劍道

     武士道

一、武士制度的起源

       日本從鎌倉時代(十二世紀~)起,經過南北朝(室町時代)、江戶時代,以迄明治維新為止出現世界上幾乎絕無僅有的政治局面。在這漫長數百年間,原有的統治者-天皇,喪失了政治實權,不僅無法對天下百姓發號施令,甚至連皇宮內的皇族以及圍繞在宮廷附近的公卿掌握;天皇成為不折不扣的偶像而已;真正的統治者乃是「幕府」的「將軍」。「鎌倉幕府」以皮「德川幕府」支撐政治、軍事的力量乃是「武士」。不過「武士」有指揮三、五人之低階武士,而握有全國統治權的「將軍」也是「武士」。因此可以瞭解「武士」乃是日本十二~十九世紀之間的統治者階級,他們位居農、工、商之上,而成為「三民之長」。

二、「武士道」的定義與來源

        「武士道」精神源自於中國文化--特別是儒家思想者既深且廣,「武士道」乃是「武士」的「道德及行為準則」。戴傳賢在「武士生活與武士道」一文中明白的界定了日本「武士道」的精神、行為和行為準則

        精神方面:輕生死、重然諾、尚意氣。

        行為方面:擊劍、讀書、交友

    「武士道」(Bushido, the Soul of Japan) 乃是武士在公務以及私生活中必須遵守的準則,是伴隨武士階級而存在的義務。

三、「武士道」的特殊行為

  • 切腹

     日本武士的「切腹」行為起源於治承元年(西元一一七二年),到了江戶時代,除非特殊狀況,犯了罪的武士亦以切腹自殺作為刑罰的一種。然自殺有固定之儀式,已成為日本武士共同遵守的規矩。

     「切腹」方式從個人自殺擴大到罪犯的處決。其原因是尊重武士的人格,當武士決心為主公殉死,或行為有所差錯必須處死,其最後的一瞬也由自已負責,不假別人之手;這也意味著敢做敢當、視死如歸。罪犯的切腹方式又分為三種,一是在自宅,二是在獄中,三是在「大名」邸中。值得吾人注意的是,罪犯的「切腹」儀式乃是公開的,而且派有監督人員(檢使)之執行的。

  • 隱居

      日本武士的另一種特殊行為是「隱居」。江戶時代的「隱居」又可加以區分為數種:

           1.就「隱居」性質而言,有出於自願的「隱居」,也有含有處罰性質的「隱居」--也就是「監視」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2.就「隱居」地點而言,又可以分為繼續留在家中生活的「家隱居」和搬離老家,但在同一村落內生活之「村隱君」兩種方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3.就財產的處理方式可以分為「別居、別食、別財」的獨立財產和維持共同財產兩種方式。

   「隱居」的原因之一是健康因素,也是就疾病或年老。因疾病之因素必須「隱居」者當然得視實際情形而定;而屆齡之「隱居」,各地的年齡限制不盡相同。

四、武士的德目

        1.忠誠--日本武士之間有所謂的「父子一世、夫婦二世、主從三世」說法。

        2.武勇--「武勇」乃是武士最基本的必備條件。

        3.名譽--日本武士對於「名譽」遠較一般老百姓更為重視和珍惜。

        4.禮儀--「禮儀」是武士的重要德目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 5.廉潔--「廉潔」一般是對理財政之文官的要求,但是生活一向清苦樸素的武士也被嚴格要求厲行「廉潔」。

        6.樸素--幕府對於武士家居生活之徹底要求要做到樸素節約。

        7.勤學--武士除了自小接受各種武術訓練,磨練戰技並培養堅毅不拔的精神,特別是德川幕府尤其卓有成就。

  (本文摘自--"武士道與日本傳統精神--日本武士道之研究",林景淵著,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)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      禪與劍道 

     「刀是武士之魂。」武士在談及任何話題時,都會和刀相關。刀與武士的生命緊密相連,以至成為效忠與自我犧牲的象徵。

       刀,具有雙重功能。一是用來斬除一切韋背主人意志的東西; 一是消除一切由自我保護本能而引起的衝動。前者與愛國主義、軍國主義相關,後者財具有效忠與自我犧牲的宗教意義。單就前者來說,刀往往是被認為只具有破壞力的工具,因而有必要藉助它的第二種功能來加以抑制、聖化。有良知的刀手,是會牢記這一真理的。

       劍還顯示著宗教的直覺和力量,這種直覺與智力不同,它不會因自我的分離而阻礙了自身的通路,更不會瞻前顧後,它只會一往直前。日本人在談到「刀是武士之魂」時,必定會聯想起和劍相伴隨的,還有效忠、自我犧牲、尊敬、恩愛以及宗教感情等一切涵養,可以說只有在這一切當中,才會有真正的武士存在。對於武士來說,刀有大小長短二種,大刀用於功擊和防禦,小刀則在必要時用於自戕。作為武士,絕不會捨棄這種做為他威嚴和名譽象徵的武器。用劍鍛鍊,一方面有實用的目的,另一方面也可促成道德和精神的修義。

1. 劍道的起源--中國
紀元前四七三年,中國的吳被越所滅,原屬吳的山東半島及東夷諸國如:淮、徐、郯、奄、莒、萊等,同屬倭族的難民,渡海逃亡到日本列島,同時並攜帶了以青銅製造的「戈」與「劍」等,這大概就是最早出現在日本列島的金屬武器。再經二百多年後,中國將進入可產生鐵器的秦漢時代,而這些鐵器也隨同大陸與朝鮮渡海過來的移民們,一塊兒抵達日本,但其數量必定極為有限。
 
 

2. 劍道的背景--日本刀

在日本眾多武器之中,刀和劍特別受重視,因為它們具有兩種與別不同的意義。刀劍是武器中的靈魂,也是武士的靈魂。而且刀劍在武士心目中不只是他們的戰鬥時不可或缺的用具,而是他們的生命。另一種意義上,刀劍具有祈禱、祭祀、神佑和權力等象徵性效用。這一層意義在很多日本的神話和傳說中不難找到。而且更是日本帝位承傳的三件神器之一。故也是皇帝權力的象徵。在任命將軍時也會賜予寶劍。在祈願或還願時,也可能會把刀劍奉獻於神前。

古代日本人大多使用中國式的刀劍,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見的日本刀。西元第十世紀,日本進入了一個政治紛亂的時代,日本武士因而誕生,而劍術刀法就成為他們必須的能力。隨著大大小小的戰亂,增加了實戰經驗。為了滿足不同的需要,劍法和刀劍已從中國式的蛻變形成了日本的獨有的"劍"。

先前的平造形和直刀形的中國式刀劍,已被鑴有稜線和帶彎曲日本式刀劍所取代。到平安時代中期後,才演變成完全的"日本刀" 。

 

3. 劍道的發展~~幕府時代

鐮倉時代武士出現,形成了武士階級支配的新社會。武士成為社會和政治的主角,因此刀法越來越盛行,而其教授方法也逐漸統一。

室町中期以後,在戰火中的百姓也開始習武,一為自衛,二為希望憑藉劍術晉升仕途。當時,漸漸出現劍道的師範和明確的流派。但當時尚未有像現在的護具和竹劍,只有用木刀練習。因此,不能作直接的剌擊練習,只可以點到即止。

到了江戶時代,劍道深深地受到儒家和禪宗的影響,注入了武士所需的精神和生活態度等元素。這樣, "道"就真正注入了"劍"之中,成為對精神人格加以磨練的法門。

江戶時代中期,出現了護具和竹劍。當時的劍道就大大進一步接近我們現在的劍道了。

江戶末期,與外國接觸機會增多,國家政治和階級制度發生激變,使劍道從競技練習再次回到實戰之中。商人和農人也競相習劍。德川幕府為了維持治安更設立講武所。

 

4. 劍道的發展--明治時代

進入明治時代,隨著歐美文化的沖擊,武士階級制度的廢除和廢刀令的實施,劍道的重要性全失。劍道的衰頹,亦使劍士生活困難。

明治十二年,警視局(現警視廳)正式採用劍道訓練,使全國劍道統一,創制範士和教士的制度。其後,很多學校也開設劍道訓練,使劍道更進一步普及。

 

 

 

 

 

5. 劍道的發展--近代

1945年,日本投降,聯軍司令部以"武道被超國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所鼓舞利用,被視作為軍事訓練的一環"為理由,命令劍道、柔道、弓道及薙刀等武道全部在學校教育中刪除,同時也禁止一般人的武道活動。

1950年,全日本竹劍比賽聯盟成立。劍道以竹劍比賽的體育活動名義下復活。稍後日本劍道聯盟使劍道再次起飛,1953年,劍道成為學校內的體育教材。

到了現在,劍道已是屬於男女老幼的全國運動。隨著進一步的普及和國際化,國際劍道聯盟(IKF)在1970年成立,劍道已經是一頂國際性的運動了。
 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首頁 | 茶道 | 武士道與劍道 | 神社 | 流行社會 | 泡湯 | 科技化| 旅遊